通用中文能力测试(TZNC)由香港评价中心、语言测试和人才测评研究所共同研发。该测试是一项综合性标准化考试,旨在评估考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工作场景中运用中文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尤其侧重考查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TZNC不同于传统语文考试,它更关注语言的实际运用水平,而非对语文知识的记忆。
一、测试对象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中文作为基本沟通语言的群体。
二、测试用途
通用中文能力测试服务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各类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机构。其主要用途包括:
1.为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选拔、培训及任用等环节中评价相关人员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2.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机构评价相关人员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3.为考生了解、发展自身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4.为评价相关教学单位、培训机构的教学及培训成效提供参考依据。
三、测试等级标准
(一)初等标准
具备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可以基本恰当、准确地运用中文进行一般的交流和沟通,能适应服务性工作岗位对中文的要求。
能力维度 | 具体要求 |
言语表达 | 能根据工作要求,选择适合工作需要的文体并撰写较短的文稿 能从收集的资料中整理出所需材料,能做简单的笔记 能完成一般的信息沟通和简单的书面报告等任务 |
阅读理解 | 能阅读理解自身熟悉领域中的一般性文字材料 能根据工作要求,借助相关工具或指导查找文字材料,并从中获取所需信息 能略读篇幅较长的文字材料,把握其内容大意,找出所需信息 |
(二)中等标准
具备较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可以恰当、准确地运用中文进行交流和沟通,能适应事务性岗位及初级技术、管理岗位对中文的要求。
能力维度 | 具体要求 |
言语表达 | 能根据工作需要,从相关材料中选取恰当内容组织文稿,并较为清楚地表达 能较为清楚地表达主题意思,文稿层次较为分明,逻辑清晰,语句通顺,用词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能完成书面报告起草、商务信件往来和工作程序手册制作等任务 |
阅读理解 | 能阅读理解较为专业的文字材料 能通过阅读判断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观点;理解作者的推理思路,归纳文稿要点 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中的逻辑漏洞、事实谬误等问题具有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 |
(三)高等标准
具备优秀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可以在复杂的社交环境和职业场景中自如、得体地运用中文,能适应中高级技术、管理岗位对中文的要求。
能力维度 | 具体要求 |
言语表达 | 能选择适当的文体陈述复杂观点或描述复杂事件,文章结构严谨,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描述具体准确 能根据不同目的和场合要求,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并善于利用相关知识及可靠论据支持观点,增强说服力 能清楚地表达主题思想,逻辑思路清晰,语句精炼,用词准确 |
阅读理解 | 能阅读理解复杂的专业性文字材料 能为专题研究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获取所需的论据、观点和数据 能理解专业参考材料的内容及其复杂的推理思路 能对相关专业文稿进行批判性阅读分析,鉴别作者观点的价值或问题,解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潜在立场 |
四、测试试卷构成
通用中文能力测试包含言语表达、阅读理解两部分,共 90 题(言语表达 45 题,阅读理解 45 题)。试卷全部为客观题,测试时间为 90 分钟。
考试采用线上测试形式。
试卷构成如下:
测试部分 | 模块 | 题量 | 时间 | 考查重点 | 总计 |
言语表达 | 第一部分 | 10题 | 5分钟 | 汉字运用能力 | 45题 45分钟 |
第二部分 | 20题 | 20分钟 | 词语运用能力 |
第三部分 | 15题 | 20分钟 | 综合表达能力 |
阅读理解 | 第一部分 | 15题 | 15分钟 | 语段理解与归纳能力 | 45题 45分钟 |
第二部分 | 15题 | 15分钟 | 语段逻辑推理能力 |
第三部分 | 15题 | 15分钟 | 篇章综合分析能力 |
总计 | 90题 | 90分钟 |
|
|
五、测试内容及题型示例
(一)言语表达
第一部分
考查汉字的实际运用能力。每道试题给出一句话,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选用最恰当的汉字,以考查其在词语和语境中辨析和使用汉字的能力。
例题:
看着这寻人启( ),他非常后悔自己当初( )气用事。(A)
A.事 意 B.事 义 C.示 意 D.示 义
第二部分
考查词汇和语句的实际运用能力。每道题给出一段文字,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选用最恰当的词语,主要考查其辨析词语以及在语段中准确使用词汇的能力。部分试题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选用最恰当的句子,主要考查其根据上下文,使用正确语法、选择恰当语义,完整、准确表达的能力。
例题:
大国兴衰构成了世界历史的重要篇章,许多学者和政治家______探寻其中的逻辑线索,产生了许多著述宏论。然而,对大国兴衰的原因难有最终答案,这不仅在于问题本身的______,更是因为世界在变化,不同国家兴衰的轨迹不可能简单重复。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永远不会______。(C)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殚精竭虑 阶段性 终结 B.废寝忘食 多样性 沉寂
C.呕心沥血 复杂性 过时 D.兢兢业业 模糊性 停止
例题:
近日,加拿大阿尔伯达北部一家纸浆厂研制出一种新型纸张,其原材料用本地普通农作物纤维取代木材。因此,这家纸浆厂的新造纸技术一出炉,多家环保机构皆称“______________”。(C)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人类对林木已日趋关注 B.林木环保时代由此开始了
C.林木的福音时代已经不远了 D.林木造纸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第三部分
考查综合言语表达能力。每篇语料包含若干个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语料选择正确答案。这部分试题考查维度较广,包括汉字辨识、词汇丰富性、语法准确性、篇章衔接、写作风格掌控等能力。
例题:
①火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四颗。我国古代称它为荧惑。②西方人因为它的红光如血似火,就以战神玛尔斯的名字命名它。
火星的自转轴与它的轨道面交角约为66度,而地球自转轴与轨道面的交角为66度33分,这表明火星上也有类似地球上的四季变化。③火星绕太阳的运动周期为687个地球日,差不多是地球上的两年。④因为,火星上的每个季节也比地球上的季节长一倍。
⑤火星有较稀薄的大气层,其密度相当于地球大气层30至40公里高处的密度。⑥火星表面白天最高气温为零下13摄氏度,夜间最低气温为零下73摄氏度。气温和气压都变化很快。⑦火星表面气候干燥、寒冷,天空灰朦朦,看不到蓝天。黎明时有云,云呈粉红色,⑧主要由尘埃组成,可能含有极少的冰粒,太阳一出来,云就消散了。
火星大气中有时刮起“季风”,低层大气卷起大量尘沙,这种______的狂风叫尘暴。有时巨大的尘暴可以席卷整个火星,并持续几十天。例如,1971年,“水手”9号抵达火星时,恰逢火星上扬起大尘暴,无法观测火星表面,只得退居到等待轨道上去观测火星的卫星,尘暴过后再观测火星。
1. 第1-2段中,划线句子有语病的是第____句。(D)
A.① B.②
C.③ D.④
2. 第3段中,划线部分有别字的:(C)
A.⑤ B.⑥
C.⑦ D.⑧
3. 第3段有4个带灰色底纹的词语,可以删除哪一个?(D)
A.有 B.于
C.很 D.一
4. 第4段中横线处最恰当的措辞为:(B)
A.特异 B.独特
C.独到 D.特别
5. 第4段划线的词语中,最不宜删除的是:(D)
A.可以 B.例如
C.恰逢 D.只得
(二)阅读理解
第一部分
考查语段的概括、归纳、理解能力。每道题给出一段文字,并提出一个问题,要求考生阅读后根据提问,在4个备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答案,主要考查其对语言主旨、大意、意图、观点等的总结能力。
例题:
环境意识的增强,并不是要人类放弃对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追求,并不是要把人类恢复到最原始的适应自然而生存的水平。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改造,而这种改造活动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阈值,大自然就可以通过自我调整而恢复,如同劳累的人,经过适当的休息后就会精神抖擞一样。(C)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人类的发展与环境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人们应该加强环境意识
C.正确的环境意识是合理地利用环境来帮助人类的发展
D.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因此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自然
第二部分
考查语言逻辑和推断能力。每道题给出一段文字,并提出一个问题,要求考生阅读后根据提问,在4个备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答案。该部分试题考查考生对文字中的细节、概念、观点、结论等内容的理解以及据此进行推理、演绎或判断的能力。部分试题给出若干个独立句子,要求考生排列出最合理的顺序,考查其连贯表达和逻辑能力。
例题:
在中国西北部发现的青铜器主要是当地制造的,它的一些文化因素无疑与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存在关系,但这些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一些偶见的特殊青铜器上。这些特殊青铜器很可能是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传入品,并不构成这个地区青铜文化的主体因素,更不是这个地区青铜文化的主流。(C)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推出:
A.中国西北的青铜器文化未受欧亚草原的影响
B.欧亚草原地区的青铜器大部分是在该地区制造的
C.中国西北部曾发现过具有欧亚草原风格的青铜器
D.欧亚草原制造的青铜器是中国西北青铜文化的主流
例题:
有数据显示,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液晶彩电销量21.2万台,比去年6月有明显增长,但比今年5月却有所降低。有关人士认为,世界杯足球赛的举办并没有给液晶彩电市场带来帮助。
以下哪一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有关人士的结论?(D)
A.世界杯期间非液晶彩电的销量也降低了
B.去年6月液晶彩电的价格比现在高很多
C.液晶彩电的价格非常贵,大部分人负担不起
D.五一期间的液晶彩电促销活动吸引了很多消费者
例题:
①为继续以基建拉动内需,也为了改善网络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政府基建及时调方向、补短板
②故而,数字、网络基建改善了网络经济运行的环境,诸如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商等都将因此而获益,为网络经济提供了增量
③基建投资促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特色
④诸如东数西算、算网融合、5G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基建逐渐取代传统基建,成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引擎
⑤和传统基建不同,新型基建投资有效性强,对经济新动能的撬动作用显著
⑥过去,“铁公基”这类传统基建项目不断给中国经济提供增量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B)
A.⑥④⑤②③① B.③⑥①④⑤②
C.⑤③⑥④①② D.①⑥④③②⑤
第三部分
考查篇章综合分析能力。本部分提供若干篇短文,每篇短文带有若干问题。要求考生阅读后根据每题要求,在4个备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答案。主要考查对篇章的整体理解和分析能力,具体要求包括: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有效利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快速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材料中具体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织的语句与原意是否一致;分析材料中的具体因果关系;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真实态度、意图、倾向、目的等。
例题:
我国风力资源十分丰富,据国家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陆上5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力资源为5亿多千瓦,海上风力资源也超过5亿千瓦,远远超过可利用水能资源的3.78亿千瓦。与储量相比,我国风能资源的利用在庞大的能源消耗中不值一提。据统计,截至2004年末,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为76万千瓦,仅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不足千分之二。
我国风能开发利用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已历20多年。然而不论是从风能市场占有率、风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还是从风力利用设备的制造水平看,都表现出严重不足。与稍先于我国开发风能的丹麦、德国等发达国家及后于我们开发风能的印度相比,我国风能利用始终是一个“长不大的婴儿”。世界风能协会近日发表一项公报宣布,到2004年,世界风力发电能力达4700多万千瓦,同比增长20%。风力发电的世界冠军是德国,达1660万千瓦,西班牙第二,为820万千瓦,美国以674万千瓦位居第三。在亚洲,印度以300万千瓦居首位,我国不到印度的四分之一。
我国风能资源开发利用跑得如此缓慢、如此无力,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是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就是市场机制。内蒙古风电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徐总工程师称,由于上网电价、进口设备关税、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不到位,我国的风电产业化从市场这个“源头”被束缚住了。因为我们重视不够,风力发电始终没有市场,投资风电无利可图。
不过可喜的是,于2006年开始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为风能开发和利用搭建了法律平台,风力发电的上网电价、进口设备关税、对企业的金融支持等问题的解决已提上日程。由于社会各界对风能利用的认识逐步统一,我国风能利用正在扫清重重障碍,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不少敏感的投资者早已嗅到风能利用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在国内举办的一些风力发电项目招投标会议上,投资者对项目的争夺十分激烈,有的投资方甚至喊出“血本价”,以求得到项目。
1. 根据本文,关于我国风力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A)
A.风能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
B.风能资源比煤炭资源更加丰富
C.风能资源储备比水能资源储备少
D.陆地的风力资源储量比海上的更大
2. 第二段中“长不大的婴儿”指的是:(A)
A.我国风能开发利用发展缓慢
B.我国风力利用设备制造水平低
C.我国的风能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
D.我国风能开发利用的起步比别国晚
3. 以下选项中与世界风能协会的公报符合的是:(B)
A.全世界风力发电能力年均增长约五成
B.美国的风力发电能力要大大低于德国
C.亚洲的风力发电增长速度要慢于欧美
D.德国风力发电能力占全世界近三分之一
4. 我国风能开发进展缓慢的原因不包括:(D)
A.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B.对风能开发的重视不够
C.相关政策和扶持不到位
D.风力发电相关的技术落后
5. 最后一段主要说明了:(A)
A.我国风能开发的整体前景看好
B.很多投资者看好风能开发项目
C.各行各业越来越重视风能的开发利用
D.我国已经通过立法为风能开发扫清了障碍
六、测试等级证书
考生按要求参加测试,均可获得成绩单。测试满分为100分,考生根据测试分数获得香港评价中心颁发的相应等级的“通用中文能力测试等级证书”。